农业保险作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正在江苏农业生产中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针对春耕期间农作物面临的特殊风险,中华财险江苏分公司近期创新推出商业性粮油棉作物播种(育苗)期种植保险,为小麦、油菜等主粮作物在出苗阶段的脆弱期系上"安全带",标志着江苏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向生产链条前端进一步延伸。
该保险聚焦播种至移栽的关键45天,精准覆盖低温冻害、干旱缺水、病虫害等苗期高发风险。与传统种植险主要保障成熟期不同,新产品将理赔时点前移,采用"保基本苗"的创新机制:当出苗率低于约定阈值时,按照每亩基本苗数量与实际出苗数的差额进行定损赔付。这种设计有效解决了以往"灾后补种已误农时"的痛点,让农户能在生产初期快速获得资金补偿,及时补种或改种,避免季节性损失扩大。
江苏省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23.8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创近三年新高。这组亮眼数字背后,是"政府保基本+商业保补充"的双轮驱动模式持续发力。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扩容,商业性创新险种不断涌现,已形成涵盖成本、产量、收入、价格指数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参保农户达182.9万户次,风险保障金额突破564亿元,户均保障超3万元,较去年提升12%。
作为农业保险深度实践区,江苏近年来持续推动"扩面、增品、提标"工程。中华财险此次创新正是响应这一导向的典型案例。公司农险部负责人介绍,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团队联合省农科院建立灾害数据库,通过十年气象与产量数据建模,精准量化苗期风险概率,既确保费率合理,又提升理赔透明度。在盐城、南通等小麦主产区试点中,参保农户满意度达95%以上。
这种"科技赋能+精准保障"的模式正在重塑农业风险管理生态。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专家指出,苗期保险将推动农业生产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配合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有望建立风险预警-保险补偿-生产恢复的闭环机制。随着智能农机、数字农田等新技术普及,农业保险正成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气候风险加剧和农业集约化发展趋势,江苏将持续探索"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等新型工具,构建覆盖全生产周期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中华财险等市场主体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正在为打造乡村产业韧性注入新动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最先一公里"。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