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上合,绽放津彩。27日的上合成果继续来看,中国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加持,帮助小麦新品种重返原产地。
小麦,这个曾沿着古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古老作物,在关中平原孕育出了“黄淮粮仓”。如今,在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搭建的科技桥梁,中国科学家将融合现代生物技术的小麦新品种,反哺回去。
张正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攻关小麦育种的专家。脚下这片试验田,有425种不同品系的小麦。眼下,张正茂正在培育一种适合哈萨克斯坦气候的,能抗旱抗严寒的新品种小麦。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倡议。科技示范推广,是上合农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从事旱地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的张正茂响应号召,肩负起了小麦品种的示范和推广任务。
5年多来,194人次专家带着旱作农业、盐碱地治理等技术重返“小麦故乡”,共建了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乌兹别克斯坦节水灌溉、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等8个海外科技示范园,200万公顷土地应用中国育种技术。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