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用量减少30%以上,水稻却能增产约10%。这个听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被武汉大学一博士后团队攻破。
“我们研究的这款‘藻菌协同的绿色微生物菌剂’,已经在湖北、西藏、内蒙古和云南等地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11月24日,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1号实验室,武汉大学博士后陶越正尝试通过他们研发的微生物菌剂,帮助不同类型的经济作物提升固氮能力。
化肥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传统化肥的过度施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眼下,使用微生物菌剂是给化肥减量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微生物菌剂大多是用微生物发酵后代谢的产物制成的,不具备自我修复和生长能力,是“纯消耗品”,不能持续改善土壤的肥力。
为破解这一难题,陶越和团队伙伴们在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兰洲的指导下,将目光投向了具有光自养能力的藻类。
相比于细菌,藻类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己合成生物碳和胞外多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从而提升土壤的肥力。同时,藻类还能在土里“钻墙打洞”,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并让土壤颗粒“抱成团”,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
但让原本生活在水中的藻类适应陆地环境,并不容易。2003年起,陈兰洲教授就开始从事这项研究,最终选育出能够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一种蓝藻。
找出能“上岸”的藻类,只是第一步,还要让这些蓝藻有能力在土里“安下家”。
“土壤里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多、类型杂,光菌种就至少达数百种,它们之间在一刻不停地争夺生存空间。”陶越说,他们将培育出的功能藻,与合适的细菌共同培养,制成藻菌协同的绿色微生物菌剂。这种菌剂会在土壤中给自己营造较湿润的微环境,快速成长为土壤环境里的主导菌种。
相比于传统微生物菌剂,藻菌协同的绿色微生物菌剂可以实现自我修复、生长,不仅具备更好的固氮、固碳、解磷功能,还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并改良土壤,使用和维护的成本更低,能从根源上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围绕这项技术,项目团队已经获得20余项专利授权。
“这项技术的成熟与转化,离不开湖北这片创新沃土提供的全方位‘营养’。”陶越说,一方面,湖北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湖北生物产业的发展动能强劲,为这项技术迈向产业化铺设“快车道”。目前,项目团队已与湖北茂盛生物有限公司签约,首期合作资金达120万元。
省人社部门也在努力为这个项目搭建更大的舞台。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藻菌协同的绿色微生物菌剂”项目斩获金奖。11月11日,2025年“智慧之光”湖北省院士专家及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武汉举行,“藻菌协同的绿色微生物菌剂”项目的研发团队受邀参与并展示研究成果,一家参会企业对该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合作细节。
“是湖北尊重人才、重视创新的氛围,让我们的科研如鱼得水,我们希望为湖北支点建设贡献更大力量。”陶越说,下一步,项目团队将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深度对接,推动这项技术稳步迈向产业化。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