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学会 . 永红展业集团旗下展会

行业建设

刘录祥:改种适土,我国还能创建更多“吨粮田”

2023-06-19

亩产一吨的粮田是怎样的?在创建“吨粮田”的今天,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未来的“吨粮田”又该如何建设?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详解“吨粮田”的历史和未来。刘录祥表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在不断增长,“吨粮田”的创建,正是为了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同时,我国粮食单产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备创建更多“吨粮田”的基础,其中品种适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我国是“改土适种”,今后的主攻方向则是“改种适土”,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这也是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受访者供图

“吨粮田”的探索早已开始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建设“吨粮田”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目前情况如何?

刘录祥:我国对“吨粮田”建设的探索在很早就开始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淮海大开发的时候,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个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有幸参与了黄淮海大开发,因此记忆深刻,当时在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连作中,就曾实现了一亩地一年产出一吨的目标。同一时段,南方的一些双季稻地区和水稻小麦连作地区,也实现了亩产一吨的目标。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大幅增长,2022年全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390.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429.1公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472公斤。在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的部分典型县域,已在开始创建“吨半田”,并取得明显成效。

新京报:我国现在大概有多少“吨粮田”,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和一般种植粮食的农田相比,“吨粮田”有何不同?

刘录祥:从区域分布看,小麦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等地,平均小麦亩产在44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在600公斤以上,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吨粮田”已经实现了。还有许多主产区,如在北方的小麦玉米连作区,南方的双季稻种植区或稻麦连作区等,都有许多好的案例。我国从“十五”计划开始连续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面积“吨粮田”建设,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产能提升,后来形成了第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国粮食总产量从刚刚过万亿斤,达到了1.3万多亿斤。

和一般的农田相比,“吨粮田”首先是单位面积的产量更好,这主要得益于良种良法的采用、实施水平更高,同时,土地的保育利用水平也更高。应该说,凡是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比如粮食生产示范县、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都有类似的特征。

今年为何重点提出“吨粮田”

新京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吨粮田”,这也是“吨粮田”首次写入一号文件,当前提出建设“吨粮田”,有何背景和意义?

刘录祥:党中央文件专提“吨粮田”创建,凸显出中央继续狠抓粮食生产的决心和要求。从当前的背景看,一方面,虽然我国人均纯口粮消费需求在逐年下降,现在已经不足150公斤,但同时,对肉蛋奶等过去称之为“副食”的产品需求却在快速提升,过去10年的平均递增速率达到15%至50%,这使得饲料粮的需求快速增长。事实上,最近几年,我国每年都要进口1亿吨以上的粮食,主要是在饲料用粮方面。因此国内粮食消费总需求一直是在增加的,这就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总产量方面,一点儿都不能放松。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加速演变,也给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必然要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自给率,以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粮食生产须臾不得放松。

新京报:那么在创建“吨粮田”方面,我们是否有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

刘录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吨粮田”,也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这其实是互相配合互为一体的。在具体任务布局上,要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吨粮田”创建,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以大豆、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在政策保障上,持续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稻谷补贴等政策,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在资金保障上,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相关转移支付预算达2115亿元。另外,未来要把永久基本农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也是提高产能的具体措施。此外,我们的农作物科技攻关,基本上都和产能的提升有关,从这个意义上看,也都是和“吨粮田”有关的。

新京报:现在的“吨粮田”与你经历的早期“吨粮田”探索有什么不同?

刘录祥:区别有很多。比如基础不同,过去小麦想实现400公斤亩产,都要倍加努力。但现在黄淮海地区500-600公斤已经很常见。再如任务不同,过去把资源利用到极致,甚至不计成本。当前创建“吨粮田”,必然要遵循新发展理念,要通过作物品种选育、茬口调整、技术集成推广等,实现土地、光热、养分和水资源等的最佳科学利用,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其他的区别,过去可能只看重产量,而对品质的关注不够,现在就要同时注重产量和品质,生产出高产且优质的粮食。还有,新一轮“吨粮田”建设中一定要保障粮食产量提升的同时,农民收益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农户和新型种植主体创建“吨粮田”的积极性。

我国主粮产量真到“天花板”了吗?

新京报:目前仍不是“吨粮田”的区域,未来建成“吨粮田”的难处在哪里?

刘录祥:当前仍然不是“吨粮田”的区域,产能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当地综合技术的采用不是特别配套和到位等。事实上,耕地中的小块变大块,没有太高的技术难度,但效果非常明显。尤其在丘陵地区,通过小块变大块,首先机械化的水平就会提上来,一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会相应提高,对产能的提高非常有好处。还有一些地方是生态脆弱区,或者特别干旱,或者盐碱度较高,或者其他条件不太好,这些地方当前产能不高,需要从科技攻关入手,因地制宜,在适宜良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就有可能实现“吨粮田”的目标,如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在稻麦两茬种植中,如果技术到位,吨粮是可以达到的。

新京报:一直都有观点认为,主粮的产量接近了天花板,而部分产量低的地区,往往受到各种环境的限制,他们怎样实现产能过吨?

刘录祥: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在高位上继续提升确实有难度。但也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我们国家当前强调的产量差的问题。举例来说,在小麦的高产创建中,可以达到亩产900多公斤,但全国平均亩产只有390公斤。玉米高产创建中,最高达到了1663公斤,但全国平均为429公斤左右。因此,如何不断缩小高产创建和大田生产中的产量差,将是未来提高产能的关键路径。以小麦来说,即便在最大的主产区黄淮海,区域试验和农户产量的差距也仍然比较大。近5年该区域高产典型产量水平集中在每亩800-950公斤,最高达到每亩981公斤,旱地小麦最高也能达到660公斤。而同期的区试品种审定产量水平为亩产430-600公斤,为高产产量水平的44%-61%;同期本区内主产省常规生产田亩产为280-500公斤,亩产差距高达380-650公斤。要缩小这一差距,就需要在技术综合配套、品种适应等各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尤其品种适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是“改土适种”,今后的主攻方向,则是“改种适土”,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这也是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未来中国“吨粮田”,产量品质都重要

新京报: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且开发接近极限,未来耕地扩大的空间很小,“吨粮田”创建的空间有多大?未来有可能建成“吨粮田”的有多少?

刘录祥:创建“吨粮田”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从目前看,其中最有保障性的,可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前,我国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比如通过土地精准保育、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品种选育等,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吨粮田”的创建会逐步扩大。当前,在国家层面对科技攻关非常支持,也一直在持续推动,有很多是在保育土地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产能的项目,这对未来的粮食产能提升意义重大。同时,良种的培育和选择也非常重要,良种一定是适应不同区域的,且合理化布局的。现在我们的主粮作物的审定品种很多,可能一个县就有上百个小麦品种在种植,但是不是都适合当地呢?未必如此。所以,选出最合适当地的品种,科学合理的进行品种布局也很重要。在品种布局中,还要注意平衡产能和品质,产能提高很重要,品质也很重要,如果品质不行,生产出来就很难被市场接受。

新京报:不少地方已经建成了“吨半粮田”,是否具有可复制的价值,如有,怎么复制推广?

刘录祥:当前有不少地方都在创建“吨半粮田”,比如山东德州,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举例来说,土地的集中连片、政府统一供种、统防统治,还有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等,在小麦玉米两茬种植的区域,都是可以借鉴的。有些地方小麦之后种大豆、水稻等作物,也同样可以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大豆的产量较低,但大豆养地,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有很好的帮助,作为科学轮作的选择,通过合理搭配和安排,最终也能够实现粮食产能的提升。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 时间:2024年5月10-12日
  • 地点:中国·江苏·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 今天距"粮油会展发展网【官方网站】第十四届IGPE中国粮油展【官网】粮油展【官网】粮油精品展【官网】大米及装备展【官网】面粉及装备展【官网】杂粮精品展【官网】"开幕还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