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江苏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全省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2023年江苏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去年全省夏、秋两季粮食集中收购期累计入库367亿斤,粮油工业年产值超过3500亿元。
会议指出,2023年,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粮食收购平稳有序,市场供应充足,产业提质增效,监管不断优化,储备实力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全省夏粮集中收购期累计入库176亿斤,居全国第四,秋粮集中收购期累计入库191亿斤,居全国第二。地方储备持续扩增,全省地方原粮储备规模远超国家要求。此外,应急能力也稳步提升,全省共建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572家、应急加工企业404家、应急储运企业171家、应急配送中心96家,粮食应急保供网络覆盖全省。
粮食仓储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江苏加速“建”、加大“退”、增强“管”,仓储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建”的方面,2023年,江苏推进粮食物流核心枢纽、节点城市和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指导4个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城市完成建设方案编制。争取省财政资金9.5亿元,支持建仓项目39个,建设仓容207万吨;
在“退”方面,优化整合“小散旧”粮食仓储设施,通过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全年各地退出仓容110万吨,“现代型仓储设施覆盖率”达87%以上;
在“管”方面,推进“五库”建设,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在载体建设、技术创新、科普宣传等方面推动粮食节约减损。
去年,江苏全省的粮油工业产值令人瞩目,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023年,江苏全省粮油工业年产值超3500亿元,居全国第二,粮机制造、油脂加工、传统加工等粮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水韵苏米”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盐城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优质粮食工程现场交流会,全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江苏经验”“盐城经验”得到全国同行赞誉。
2023年初,统筹调配医疗物资,大大缓解短期内重点医疗物资供需矛盾;2023年春节前后,在全省连续10天投放省级储备冷鲜肉,稳价保供效果明显……江苏在物资储备保障方面的能力得以有效发挥,全省各级粮储系统通过在关键时间节点落实各类物资确保稳价保供,物资保障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粮食流通体制机制也在逐步完善。储备粮集并加快推进,省储备粮公司已实际运营管理省储总量77%,市县储备加速集并,目前已完成七成以上。积极探索“一体化”管理,统筹各级储备粮管理,在全国率先实现四级储备粮平台交易“全覆盖”。南通市、苏州市实现市县储备粮一体化管理。宁淮、锡连、苏宿盐等地共建粮源基地,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还离不开监管执法,行业监管执法效能大幅提升。2023年,谋划“智慧粮储”平台建设,升级“江苏省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平台”,开发“江苏省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云平台”,用信息化赋能行业监管。同时,召开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执法督查联席会议,持续开展苏鲁豫皖毗邻地区联动执法,跨区域协作机制更加成熟。全省各级粮储部门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联合培训、联合监督执法,省局与江苏垂管局建立央地协同执法监管机制,监管效能不断增强。
过去的成绩已历历在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我省将如何更进一步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会议上,提出了2024年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围绕“国之大者”,筑牢粮食安全基础。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相关制度、强化标准引领、规范储备管理,加大“安全粮库、智慧粮库、绿色粮库、廉洁粮库、美丽粮库”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现代化仓储设施覆盖率,提高绿色生态储粮水平。
围绕民生需求,服务两个“千家万户”。统筹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积极应对灾害天气等突发情况,强化收购服务,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立足市场供应,扎实做好粮食保供稳价,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开展节粮减损,推动粮库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示范。
围绕做大做强,提升粮食产业质效。培育一批粮油加工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世界级粮机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以推进“水韵苏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建立以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优势企业品牌为支撑、优质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体系。
围绕高质高效,夯实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工作机制,规范物资储备管理,提升物资联保联供能力。加大实物储备规模和载体建设,建立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夯实储备基础。加强应急演练,梳理完善和动态更新区域应急储备物资“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全面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调配效能。
围绕能力提升,提高行业治理水平。强化依法管粮管储,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制定我省“铁拳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惩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做好先进技术推广运用,以信息化实现穿透式监管。用好12325行业监管热线,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行业治理。
围绕本质安全,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健全各类制度规范,开展专项培训和安全演练,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达标。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