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性格,1%源于自然,99%源于种植者。”每一盒大米包装签上种植者的名字。
近期,预制菜风波再一次激起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食品的品质如何保障?食品的透明度如何体现?食品的追溯机制怎么建立?从种养殖到加工生产再到消费者餐桌上,食品产业链的全过程安全是否能够找到有效的法子?请一起看看“大米”这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关系着千万家庭主食品质的农产品,南京是怎么创新的吧!
9月23日,南京公证处、米上市了、名文大米在南京公证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启2025年名文大米“开镰米”溯源保全证据公证项目。11月,名文大米“开镰米”收割时,南京公证处将委派公证人员对大米收割、烘干、脱粒、封装的全流程进行监督与证据保全,给符合品质要求的每一盒“开镰米”都贴上公证封条,消费者可以扫描封条上的二维码查看相关信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督全程化、过程透明化、要素数字化。
据米上市了负责包装盒设计的工作人员称,除了公证封条,每一盒大米包装上都会有种植者的签名,这是来自种田人的底气与自信,也是对每一个大米消费者主动提出的责任与担当。每一粒大米从田间溯源保质保鲜,实现100%“新米、鲜米、活米、现碾米”。根据用户的订单时间,大米加工封装后,将最快2小时内出发,南京本地消费者可以达到“早上加工封装,中午煮;下午加工封装,晚上煮”的极速效率和消费体验。
这是中国农产品品质保证的又一次开创性尝试。而第一个敢在包装上签上自己名的种粮人,名字叫:邵名文。
邵名文,在南京浦口区种地30年,种植管理水稻面积超过1万亩,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也是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代表。但每年水稻收割后90%都是以稻谷方式卖掉,成品大米的销售渠道基本是依赖口碑相传、老客户回购,品牌怎么走出去、怎么让更多大米消费者关注一直是困扰他的难题。他说自己作为南京市人大代表,不仅仅是种好自己的一片土地,也一直带头在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科技、新模式,给更多的种田人做榜样、做尝试:“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更多名文大米这种产自鱼米之乡的米,能走出南京,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我相信很多种田人跟我一样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出去比一比大米品质和口感,尤其是跟东北大米较量一下,让全国的消费者们尝尝我们种出来的大米。”
作为一家聚焦鱼米之乡优质大米品牌的数字化销售和服务平台,米上市了自创立之日起,就将“南方也有好大米”定为经营口号。米上市了创始人袁冬梅说:米上市了平台入驻的所有大米品牌溯源至水稻种植者,产品详情页里会有种植者本人的照片,他们既是水稻种植者,也是水稻加工者,也是品质保证者,真正为广大的大米消费者建立水稻到大米“全程不落地”的品质保证方式,从源头保证家庭主食的安全、品质、新鲜和个性化等需求。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