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粮食日如期而至,全球目光再次聚焦粮食安全这一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提气的答卷:全国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真正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10月14日在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时说:“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这一成效不仅彰显了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科学有效,更向世界证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强大稳定性。中国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从技术共享到紧急援助,从南南合作到参与全球治理,在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发展、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
01.
中国端稳饭碗,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曾出现“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如今中国用事实给出了有力回答——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赵文杰表示:“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而言,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近1/5的人口。‘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早已有了明确答案:中国人的饭碗,正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表现,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历史性成就,对全球粮食市场稳定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中国端稳自身饭碗,本质上是为全球粮食安全筑牢了“压舱石”。
赵皖平还分析道,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口粮(小麦、稻谷)年消费量超1.5亿吨,占全球口粮总消费量的近1/5。若中国放弃口粮绝对安全,转而依赖国际市场采购,将会打破全球口粮市场的供需平衡,推高全球粮价,导致中小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买不起粮,加剧粮食危机。中国通过95%以上的口粮自给率,彻底避免了这种“大国需求冲击”,让全球口粮市场保持了低波动的良性状态。
02.
技术“走出去”,授人以渔,惠及世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问题,特别是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岛国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超过20%。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诉求。
如今,随着中国农业技术的“走出去”,这一诉求正逐步得到满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从田间到餐桌,中国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粮食生产面貌。
10月4日,在乍得哈杰尔-拉米斯省杜吉亚区米代金村,中国农业专家、乍方政府官员和村民共同庆祝水稻丰收。新华社发(阿诺摄)
据赵文杰介绍,自200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设立以来,中国已累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1.3亿美元,在全球南方国家成功实施了近30个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已有300多名中国专家赴项目东道国,通过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人员培训、能力建设等多种方式,分享中国先进农业经验和技术,有效帮助东道国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直接惠及10万小农户。
在赵皖平看来,技术推广必须因地制宜,避免“水土不服”,“这需要根据受援国资源禀赋、农业基础及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技术方案,在生态相似地区进行中小规模试验示范。此外,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为受援国培养一批本地农技骨干。”
03.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粮食贸易秩序
近年来,全球粮食危机频发。中国多次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向受援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短期内为受灾地区“止血”,直接降低营养不良和饥荒死亡风险;长期来看,可增强外界对受援国和区域供给的信心,有助于化解冲突风险、稳定价格预期。
赵文杰认为,紧急粮食援助是人道主义援助的一种,也是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受援国在短期内缓解粮食危机,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外援助注重标本兼治,在帮助受援国应对短期粮食危机的同时,致力于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促使受援国更好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受援国的粮食自给能力,更在全球粮农治理中展现了中国方案的远见与实效,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可持续的力量。
当前,中国正日益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提出要深入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粮食贸易秩序成为重要着力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认为,中国坚持人道、公正、中立原则,不附加政治条件,持续扩大援助和南南合作,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
孔祥智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嵌入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对外合作的顶层设计和实践之中。我国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定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接器,可通过粮食支持和农技援助向发展中国家“输血”,也可通过中国减贫与区域合作基金、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等帮助受援国家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等“造血”设施建设。
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养活中国”,再到“中国助力世界”,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既是一条自立自强之路,也是一条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之路。
正如受访专家所言,中国端稳自己的饭碗,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而通过技术输出、紧急援助、南南合作与全球治理参与,中国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安全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