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农科院获悉,全市小麦即将进入集中播种期。针对晚播小麦冬前苗情普遍偏弱的特点,专家建议从播种至收获全程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提高成穗率。
越冬前期管理应注重增温保墒,促苗早发。可在越冬前进行中耕划锄,提升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土壤墒情适宜时,可于冬前适时镇压,遵循“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原则,以有效预防冻害,保障麦苗安全越冬。
返青期管理重点在于调温促蘖,防控病虫害。可通过镇压与划锄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对群体不足的麦田,应早施尿素3–5公斤/亩,促进春季分蘖,优化群体结构。同时加强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墒情适宜的地块不建议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抑制根系活力与代谢,影响小麦正常生长。若出现土壤墒情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干旱症状,则应及时浇水并配合追肥,促进麦苗恢复生长。
拔节孕穗期应控旺防倒,预防低温。对群体过大的麦田,可喷施15%多效唑控制旺长,预防后期倒伏;也可将水肥管理适当推迟至孕穗期,结合土壤墒情进行浇水追肥。此阶段需密切关注倒春寒预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低温对小麦的影响。
抽穗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应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芽虫等病虫害,全面落实“一喷三防”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或尿素等叶面肥,以提高千粒重。
灌浆中后期需重点防范干热风危害。可在干热风来临前1至2天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或氨基寡糖素等制剂,增强叶片持绿性,提升植株抗逆能力。
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关键在于落实“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一促到底”的技术路径。实践表明,只要管理措施到位,晚播小麦的产量损失可被有效控制,甚至实现“晚中求高产”。种植户应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及品种特性,灵活调整管理措施,确保小麦高产稳产。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