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位于淇县的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处理6万吨小麦尾粉生物合成功能性糖项目工地上,核心生产设备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安装调试阶段,标志着项目总体进度顺利突破80%,全面投产指日可待。
“本项目深度融合‘三相卧螺离心’与‘高效色谱分离’等先进工艺,旨在将小麦尾粉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谷朊粉与功能性糖产品,是打通小麦全产业链的关键落子。”飞天生物副总经理蔡铭杰介绍,这场技术驱动的“深度蝶变”,推动了小麦价值链的飞跃,使产品矩阵与综合效益同步跃升。
小麦尾粉本身具有较高的能量与营养价值。过去,小麦尾粉主要用作饲料,每吨价格仅2000多元;而经由技术加工转化为谷朊粉与功能性糖产品后,其价格可实现近十倍的增长,真正实现从“基础原料”到“高值产品”的跨越。
在飞天生物,小麦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产品覆盖小麦葡萄糖、结晶果糖乃至阿洛酮糖、塔格糖等功能性稀有糖,实现了从原料到高端产品的跃升,真正做到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该公司的“应用生物制造技术推动粮食产业延链补链实现节粮减损”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全国粮食产后节粮减损十大典型案例”,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传统粮食加工往往止步于面粉或淀粉。我们通过生物技术,将一粒普通小麦‘吃干榨净’,深度开发成功能糖、植脂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从产业链视角看,我们把每一份资源的价值都发挥到了极致,这才是最根本的节粮与减损。”该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闫佳佳介绍。
走进智能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麦粒通过纵横排列的管道输送至磨粉机,历经数十道工序,逐步转化为小麦淀粉、谷朊粉、结晶果糖等高附加值产品。企业累计投入上亿元升级智能生产线,打造“无人车间”,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3%的同时,单位产品能耗降低7%,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河南省智能化工厂。
飞天生物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压滤后可制成生物饲料;废水治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并回馈生产,有效降低碳排放;沼渣、小麦清理过程中的下脚料及秸秆,则可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此举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430吨,颗粒物排放约20吨,成功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蔡铭杰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这片‘良田’,以模式创新减少损耗,以绿色转型提升效能,保留营养,提高利用率,真正把每一粒粮食‘吃干榨净’。”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