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吞了“射阳大米”?
本土“集体品牌”如何培育发人深思
包装讲究的米袋上,显眼位置印着“金龙鱼”3个字。仔细看一下,包装袋上还用小号字印有“射阳大米”商标——记者近日在超市发现的这种大米,属大宗农产品初级加工品贴上外资品牌,而这个现象在省内罕见。
金龙鱼是新加坡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下属品牌,这一品牌食用油的知名度很高。“射阳大米”也是著名商标,是中国地理标志,省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块牌子的农产品。如今,这中外知名商标集于一身,究竟是怎么回事?
“‘射阳大米’商标被益海嘉里使用,是经过允许的。”射阳县大米协会会长张长礼告诉记者,“射阳大米”是个集体品牌,全县50来家大米加工企业都使用这一商标。大约3年前,益海嘉里在射阳开设大米加工厂并加入县大米协会,每年缴纳五六千元会费,经协商,协会同意他们使用“射阳大米”商标。“现在,我们的商标被放在不显眼位置上,像个陪衬,心里当然憋屈。为了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协会几年来花了60多万,付出的精力就更多了。如果他们益海嘉里能突出我们的品牌,我们当然乐意;但现在这么做,对提高射阳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好处不大。”
作为大米协会会长,他感到别扭的是,明明还是射阳和周边地区生产的那些稻米,明明还是过去的种植方式,怎么外资一来,戴个外资品牌帽子,就搞得好像成了外国货呢?
“好在金龙鱼与射阳大米的销售渠道不同。射阳大米传统销售市场是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农贸市场,而金龙鱼的销售主要是全国各地超市。”张长礼说,金龙鱼在射阳的企业每年加工大米只有10多万吨,而射阳本土加工厂的加工能力达90多万吨,因此,“目前来看,还没有挤占本土企业的销售渠道。”
射阳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站长茆春太则认为,这家实力雄厚的外资粮食加工企业进入射阳后,带给射阳农民的一个显著好处是,稻谷收购价格提高了。“以往,每到稻谷收获季节,本地稻米加工企业存在程度不同的压价收购现象。益海嘉里进来后,提高了收购价,每担的提价幅度尽管只有两三元,但全县稻谷出售量有60多万吨,加起来就是不小的数字。”他说,稻米加工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而在稻米品种选择上余地很大。以前,本土加工企业有什么稻谷收什么稻谷,现在不同了,他们特别注意稻米的口感。为了种植口感好的新品水稻,他们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比以前紧密多了。这是有了强劲对手后出现的变化。
“益海嘉里走超市路线,其实对射阳本土加工企业也有启发。长期以来,射阳产的大米主要在农贸市场销售,而通常来说,进超市销售的附加值要比农贸市场高。”茆春太告诉记者,“还有一点,政府部门其实一直很看重‘射阳大米’这一品牌。据我所知,县农委去年底开始跟盐城悦达集团下属的一家涉农公司洽谈合作,共同做大这一品牌。”
听说“射阳大米”品牌被“金龙鱼”使用,高邮双兔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卫东很是感慨:“在省内,同为国家级双料名牌的大米,只有‘射阳大米’和高邮的‘双兔大米’。只有经历过品牌创建过程的人,才知道这两块牌子来之不易。”
他说,“射阳大米”之所以比较轻易地被外资企业使用,主要是这个品牌是政府扶持、多家企业合用的,如果是一家企业专用的,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多家企业共用一个品牌的现象,在省内还有不少,比如茶叶品牌、水果品牌、水产品牌。这是农产品品牌意识初步萌生时出现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利在能拧成一股绳、叫响知名度,弊端是因为集体所有,就不怎么知道珍惜。毁树容易种树难,品牌打响了,怎么爱护品牌,要做的文章很多。”
“射阳大米”会不会被“金龙鱼”吃掉?这位同是名牌大米的经营者认为,“不会!‘金龙鱼’能在我国食用油领域称雄,主要是因为我国大豆大量依靠进口。而且,大豆毕竟是小宗农产品,大米就不同了,先不说我国各地都有著名品牌,单是加工能力,‘金龙鱼’的嘴再大,能吃多少?”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